来源:南方网南方网讯你有梦想吗?你实现了你年轻时候的梦想了吗?其实,你相信梦想这回事儿吗?你能想象你的下一代可能是没有梦想的“工具人”吗?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梦想,你如何让下一代相信梦想呢?下面有一个似乎很遥远,却又正在发生的故事,以及由其引发的关于梦想的思考。“我有一个支教的梦”每个对教育事业心生向往的人,一定都有一个支教的梦。“山实在太高了,路实在太远了,车辆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有时是原始茂密的森林,有时是零星几个村组散落在群山间,有时又是从山麓到山顶都是被人类开辟出来的农田......”“这些孩子比较害羞,不太愿意表达,非常纯朴,但也能感觉到他们其实都是很活泼的人......”这是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队黄晓波老师对鲁史中学的初印象。鲁史中学是中山大学支教的对口中学,也是云南省凤庆县唯一一所山区高中。“来到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从眼睛里透露出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渴望,时不时会收到同学们给我写的便利贴,关心我是否有认真吃饭,逢年过节会送上节日祝福。”黄晓波说道。“我更愿意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奉献给这些学生和支教团,和他们聊聊我的大学生活,给他们看看大学的视频和照片,带着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组织他们参加一对一资助、青翼计划等一系列支教活动。”这让人想起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画面:初到支教学校的马修老师,让一群孩子写下了自己的梦想,他用音乐感化这群孩子,支起了孩子们“远方的梦想”,最后,这群孩子用纸飞机从高墙扔出一只只沉默的纸飞机。无独有偶,日前中山大学招生办组织的“我要上中大”心愿盒活动(以下简称“心愿盒活动”)中,恰巧如同马修老师收到放牛班纸飞机一样,收到鲁史中学高中生的31封手写信,由黄晓波老师发回中大母校。这些在这个网络时代难得一见的手写信件,为志愿者的支教梦想“装饰”出一缕不一样的色彩。31个“被装饰”的梦“高一下学期注定不平凡,时隔一学期,我再次登上了飞往广东的飞机,而这一次,我去的是我心底最神秘的地方......因为有你,梦想的种子在我心中萌芽。”“从无形之中使我得到成长,让我从一个无知的自闭少年转变为壮志勃勃的青年。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许多的事感慨万千。接下来,由我来慢慢讲述这华美的乐章......”“一任任支教老师的到来与离去,一段段感情与记忆镌刻在心底,一份份温暖藏在心里,或许他们是我人生中的过程,但与他们的往昔却是不逝的桑榆......”“中大是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身在井隅,心向星光,梦之所向。”“很多人也在质疑我,说我是白日做梦,但我也始终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并且我正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自年起,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组织24人前往鲁史中学支教,此前,也有鲁史镇34位学子和11位教师走出了大山,到广州游学交流,又将交流心得带回鲁史,为双方搭起了“思想的桥梁”,也正是上面这31封手写信缘分的由来。从手写信的文字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书写者是认真和用心的,信中蕴含着山村学生思维中独有的质朴清新。此外,我们还看到,“梦想”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而且每个人抒发的梦想都十分的“天然”,无一雷同。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信中,学生似乎在不断寻找更华丽的辞藻来表达自己对于理想大学的亲近和向往,尽管这些用词略显稚嫩,但却表达出一种莫名的力量——如同生长。我们不禁有所思考:人生梦想到底是不是应该人为“编织”,或被刻板的赋予,似乎更应该是被某种东西滋润生长出来,然后在不改变原有生命力和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天然去“装饰”?此时此刻来不及细想,云南鲁史中学的孩子,已经把中山大学当成了自己的母校,这与他们高考能考多少分、将来是否真正被录取无关。山村学生的梦想和他们的未来,正在被理想的大学来“装饰”,愈发明亮缤纷。“年轻人,不讲武德?”有很多网络声音这么评价00后:网络价值观出乎意料,以自我为中心,与生俱的孤独感,不能吃苦,梦想缺失......此前,我们对读者群中近万名高中生家庭作了调查:仅有18%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梦想,且作为父母都很支持”;21%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梦想不切合实际”,近60%的家长认为,孩子似乎对今后的人生缺乏想象和规划。然而,据负责筹备心愿盒活动的中山大学招生办负责人介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活动已经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电子问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80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