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北回归线上,有这样一个被称为云南最后的秘境的城市:临沧。 高原峡谷、森林草甸、万亩茶山,千年崖画、原始部落、边境风情之外,临沧还走出了一条用高质量乡村旅游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 11月1日—8日,老杨参与大美临沧·V影响力临沧行活动,用了八天时间,从红色线路游、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态游等不同侧面,探寻乡村振兴临沧实践的秘诀。 以下为全文: 在滇西南、北回归线上,有这样一块天堂遗漏在人间的最后一颗宝石,也被称为云南最后的秘境的城市:临沧。 高原峡谷、森林草甸、万亩茶山,千年崖画、原始部落、边境风情、多彩文化,深藏于此; 古老与神秘,壮阔自然与人文史诗,山野气息与歌舞风情,茶马古道与滇缅要塞,在此交融……. 11月1日—11月8日,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联合新浪云南举办的大美临沧·V影响力临沧行活动圆满举行。 笔者应邀先后深入临沧市沧源自治县、凤庆县、双江自治县、云县、临翔区,通过红色线路游、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态游等文旅场景种草,全方位体验并感受专属临沧城乡新气息,助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茶旅融合。 截止11月8日,新浪微博话题#世界佤乡大美临沧#总阅读量已超5亿,讨论量超3.5万,短视频观看量超50万,实现了临沧乡村旅游和绿色产业对外宣传新升级。 “云南最后的秘境”这样的美景之外,以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临沧实践”,更让人印象深刻。 当下的临沧,正迎来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有机融合的大好局面,美丽乡村蕴含浓厚的民族特色、产业思维,正在成为临沧美丽乡村独有的“金山银山”,一条用高质量乡村旅游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正在形成。 结合本次活动的体验感受,可以把高质量乡村旅游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总结为以下几个突出亮点: 1 高起点谋划 首先,高起点谋划,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 本次临沧行,印证了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的真理。临沧高起点顶层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同谋划,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步进行,这样做,重塑了旅游主导的村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能够推动统筹策划景点、餐饮、住宿、体验等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是,强调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路子,既包括聚焦“健康、乡村、秘境”主题,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产品业态,打造茶马健康游、田园乡村游、佤乡秘境游三大核心产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也包括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真正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农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更多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乡村韵味。 2 示范引领 其次,示范引领,坚持走精品化带动全域化的路子。 在高起点谋篇布局基础上,临沧接下来通过示范引领、品牌带动的方式,通过精品化样板,来推动乡村旅游,乃至全域旅游发展。 这种示范引领,先是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范围选择个村开展旅游示范村建设。 然后,全力推进临沧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建设,并在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中优选出20个品牌村进行重点打造。 最后,通过“点线面”集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用点线结合,串成珍珠的方式,把乡村的亮点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全面推进临沧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3 产业思维 第三,产业思维,走出乡村旅游+大产业生态的模式。 临沧行,乡村振兴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各乡村均擅长选准一个亮点,进行放大、产业化,进而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利器。 临沧各类特色村落,均做到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用乡村旅游拉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一县一品,使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本地,走向全国,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比如,本次探访的探访安石村,一方面形成了茶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走进该村,首先看到的就是漫山遍野、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核桃茶林,该村在茶园中套种桃子、李子、樱桃等水果,并有计划地间种泡核桃,形成了以茶叶、核桃、水果、庭院花卉经济为主导等产业模式。 与此同时,该村还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仅年,该村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旅游总收入突破万元。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茶叶联盟的发展模式,以安石村为核心,辐射周边4个村,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探索成立凤庆县“滇红第一村党委”,创建“中国滇红第一村”茶叶联盟,连片打造滇红茶小镇,实现组织联盟、党员聚集、同向发力。 在这里能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紧扣“滇红符号”,以“茶为基础、旅为融合、文为灵魂、康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的滇红茶产业,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一体化发展,把“滇红第一村”打造为以“滇红茶”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文旅小镇。 比如,探访的临翔区中山村,则是把绿竹子变成招财宝的典型案例。 虽然中山村有上百年的竹编历史,但真正让竹编成为村子致富的支柱,还是近几年的事。该村立足竹编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中山中山竹艺馆,邀请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村里教授竹编工艺等等,竹编产业逐渐培育壮大,也开辟了增收致富新渠道。 中山村发展竹编产业采取“企业运作+合作社引领+能人带动”模式,整合了零散手工艺者,抱团发展,创新了传统竹编,创建“中山竹编”品牌,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具有审美艺术的灯笼、帽子、小鱼篓、茶具套、竹编包等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如今,中山村形成的以“竹编”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每年村集体收入数十万元,游客也超20万人次,成为临翔区因地制宜、因特制宜,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 4 市场化运作 第四,市场化运作,走出村庄景观化,利益共同体化的发展路径。 临沧乡村旅游村落,普遍呈现出了村庄景观化、景区化,甚至是星际景区化的特点,而这样的背后则是“政府投资主建、公司模式运作、合作社引领、群众资产入股”的模式建设和管理,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推动村企民融合发展,这是本次临沧行,很多样板村落共同采取的发展模式。 比如,探访的凤庆县二道河自然村,走进村子,小桥流水萦绕,仿古廊道贯穿,家家户户都是“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林园、小养殖园、小乐园”的“多园模式”,房前屋后花果飘香。 从深山茶村,变身城市“后花园”,背后的秘诀之一,是把二道河作为景区来打造,按照上述模式来发展。这种模式,可以把整体规划和特色专长更好结合,更好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杜绝项目产品同质化,从而从风格、品质等多方面,来推动发展。 比如探访的下班坝组,通过最大限度清理、盘活村庄内的各种资源要素,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土地资源、产业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另一方面,又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大力培育壮大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大力植入农产品加工、农家乐、文创产品、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等新业态。 下班坝自然村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蜕变之路,实现了由昔日贫困村向“旅游村”“小康村”的华丽腾飞,是临沧广大新农村“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一个微缩版本和典型代表。 5 强化人才支撑 第五,强化人才要素支撑,走出人才、人气回归的新路。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破解人才短板,特别是旅游新业态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难题,成为了决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否持久的关键。 这方面,临沧采用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走出了人才、人气回归的新路。 比如探访的双江县景亢村,就有这么一家“佬佤牛圈咖啡馆”,老板其实是北漂多年后回乡创业,这也是当下双江乡村振兴的缩影,通过出台回引人才政策,鼓励双江籍在外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回乡创业发展的结果。返乡青年回乡创业,为双江县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6 《老杨会客厅》走进临沧 本次临沧行,还有一个特别环节,活动期间,《老杨会客厅》也一起走进临沧沧源。 笔者作为主持人,与沧源县副县长黄荣、班洪乡班洪村委会老支书胡德学、班老乡上班老村委会老支书王岩团等对话,探访村民脱贫致富的心路历程,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 印象深刻的是,村民口中沧源的改变,“现在,家家户户通了电,路途四通八达,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还新修了户厕,孩子都是坐车上学”,简直不能再好了!” 对话中,沧源县黄荣副县长也介绍,上海市崇明区与沧源佤族自治县结对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借鉴上海优秀的乡村振兴经验,通过先进人才、技术的引进,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为沧源脱贫攻坚注入新鲜血液。 沧源班洪的改变,是临沧脱贫攻坚的缩影,也是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从封闭原始走向开放发展,从贫困落后走向幸福生活,这也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而能够见证这种巨变,也是《老杨会客厅》坚持行走在扶贫、乡村一线的意义所在。 更多花絮: 经典回顾·老杨会客厅 服务10+省市、近县域,30+央媒聚焦、2.8亿阅读量,这个民间智库强在哪? 河南新任代省长王凯的乡村振兴方法论:核心标志是要全面提高农民收入 新任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乡村振兴方法论:产业振兴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16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