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临沧市凤庆县腰街彝族乡复兴村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民族紧密联系团结奋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通过“练就一支队伍、打造一条产业示范带、提升一人一技能、绘就乡村治理一张图”的四个一模式,不断夯基础、强产业、促就业、抓治理,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练就一支队伍,筑牢基层党建“桥头堡”组织兴,则乡村兴。办好农村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复兴村始终强化村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从加强村党总支班子建设入手,着力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致富带头能力强、维护民族团结有思路的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培养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练就一支政治过硬、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高素质党员先锋模范队伍。目前,复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设党支部2个,党小组7个,党员82名。其中,少数民族村“两委”干部2名、党员65名、党小组长6名。82名党员中,有15名为烤烟种植示范带头人,8名为养殖示范带头人,7名为生态宜居示范带头人、4名为乡风文明示范带头人,6名为治理有效示范带头人、7名为生活富裕示范带头人。依托“两网融合”及“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工作机制,建立“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各族群众”的党群议事说事制度。切实增强村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筑牢基层党建“桥头堡”。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深根植于全村各族干部群众内心深处,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问题在网格中发现、矛盾在网格中化解、党群在网格中融合”。打造一条产业示范带,铺好群众“致富路”复兴村采用“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各族农户”的“5+”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一核三线”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发挥由村党总支部为核心的引领作用,建成一个村办合作社,合作社统筹烤烟烘烤专业队、畜禽养殖专业队、豆类种植专业队三个主体参与,从提质优化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引进特色产业三条线路推动产业发展,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目前,复兴村村办合作社共有社员名。合作社鼓励、吸纳全村有意愿的各族群众、脱贫人口加入成为社员或提供劳务服务。提质优化传统产业。烤烟产业是复兴村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采取烟草龙头企业指导,村党组织和合作社统筹、社员和各族农户广泛参与的标准化种植模式,严把烟叶生产质量关,推进烤烟生产专业化、组织化和业主化发展,把复兴村坝区烟叶种植区建设成全乡烟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年,全村共计种植烤烟亩,合作社已有入社烟农33户75名,75名社员每人每年可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务工等获得1.8万元以上务工收入,实现68名脱贫人口稳定务工就业。合作社通过烤房、烘烤设备、预检点房屋租赁、为全村有需要的各族群众提供烤烟生产各个环节专业技术服务,根据服务内容收取一定比例服务费,实现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复兴村地处澜沧江畔,气候资源优越,为当地饲草种植、畜牧养殖提供了有力条件。依托地理、气候资源优势,鼓励“以草养畜”,建立青储饲料加工厂,坚定不移走种养结合的生态畜牧发展之路。年,全村共计种植皇竹草亩。为进一步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通过统一购买品种优良的巨菌草种苗并低价出售给社员,饲草成熟后,统一回收、加工和售卖的方式,合作社带动各族群众种植20亩巨菌草,每亩巨菌草预计能产生元收益,村集体可获得4万元经营性收入。实施肉牛养殖产业民族团结示范项目,以合作社为主体,合作社及示范户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疾病预防、市场销售等服务,带动各族群众大力发展肉牛、生猪、山羊等养殖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养殖户80余户。其中,肉牛30头以上大户9户,生猪头以上大户3户,山羊80头以上大户6户。培育引进特色产业。通过将8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和12万元扶贫车间项目资金入股凤庆县复兴魔玉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分别按7%和5%的比例分红收益,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6万元和0.6万元的经营性收入的方式,探索立体农业发展道路。实施“玉米+魔芋”套种、“核桃+魔芋”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提高玉米、核桃管护效益的同时,减少投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年,全村共计采用立体套种模式种植魔芋亩。复兴村党总支书记朱雁红通过实地考察、沟通商谈,于年成功引进昆明程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实地进行荷兰豆种植。采取由党组织引领,企业指导和保底价收购,各族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种植模式,利用烤烟采收结束后的土地空档期,在坝区规划种植荷兰豆亩。公司给予合作社每亩元的服务费,年村集体可获得4万元经营性收入,豆农户均可实现纯收入0.87万元。通过产业示范带建设,村党组织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更加紧密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共筑伟大复兴梦。复兴村在持续巩固好每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8.62万元的基础上,年可增加到49.67万元,村民人均可增加收入约0.37万元,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新的力量。提升“一人一技能”,稳住群众增收“基本盘”整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及各族群众就业、发展需求,统筹发挥基层党建宣传队、烤烟产业服务专业队、豆类种植专业队、畜禽养殖专业队“四支队伍”的主要作用,指派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邀请相关技术指导员、专家通过理论讲学与实地操作的方式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烤烟、荷兰豆、魔芋种植及畜牧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交流。坚持“扶技+扶志+扶智”相结合,把新时代就业理念融入技能培训中,激发各族群众尤其是脱贫户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传、帮、带”作用,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各类技术问题。探索形成从“输血”走向“造血”的可持续帮扶模式,使全村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绘就乡村治理“一张图”,提升基层治理“新效能”复兴村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一核心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绘就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蓝图。立好自治强基“稳定器”。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用好用活乡村振兴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积极性,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修改,将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并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遵守,成为“民族团结”、“文明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通过入户走访、“三讲三评”、驻村“小课堂”、“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村级议事协商活动。听取各族群众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五彩村庄建设、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广集各族群众智慧,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主监督有机结合。锻造法治保障“金刚钻”。建强组织保障,成立普法工作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队,形成有制度、有专人、有落实、有办事流程、有服务电话、有工作台账的“六有”工作体系。坚持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齐抓并进,法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辅相成,利用宣传栏、红色广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8991.html |